首页 > 文学

铮铮铁骨安维峻 安维峻披肝沥胆冒死直谏

文学 05-09

  铮铮铁骨安维峻

  纪念“陇上铁汉”安维峻诞辰157周年系列文章之四

  铮铮铁骨安维峻

  王文杰

  清朝晚期,甘肃出了一位刚正不阿,不畏权贵的爱国志士。他面对慈禧太后、李鸿章等主和派投降卖国的行径,愤然而起,直言抗争。上疏弹劾权倾一时的一品大员李鸿章,训斥一手遮天的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,斥责坏事做尽的宦官大太监李莲英。真是胆识过人,声震朝野。他就是被誉为“陇上铁汉”的安维峻。

  安维峻,字小陆,号晓峰,甘肃秦安县人。生于清咸丰四年(1854年),光绪六年(1880年)中进士,选翰林院庶吉士。光绪九年(1883年)廷考授职编修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调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(六品京官)。他在任谏官的14个月中,体察民情,抨击时弊,接连给清政府上疏六十余道,指名道姓参劾的大小官员达百余人次。其中亲王2人,军机大臣5人,总督4人。这些王公大臣、封疆大吏,个个都有来头,若有一言一行不慎,就有杀身毁家之祸,而安维峻以国家利益为重,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。

  

 

  安维峻任职御史之际,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前夕。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,清王朝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。光绪帝主战,慈禧太后乞和,斗争非常激烈。当时,掌握军政、外交大权的直隶总督李鸿章,是慈禧太后的主要支持者,是乞和派的代表人物。李鸿章身为国家重臣,姑息养奸,对日寇一意消极退让。光绪二十年(1894年)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,为了大摆排场庆祝寿辰,慈禧不愿作战,盼望从速和解了结,这使李鸿章有恃无恐地对日妥协。1894年6月9日,日军先遣队在朝鲜仁川登陆,分据汉城要地,人数远在清军之上。李鸿章面对优势日军,既不敢抵抗,又不敢增援,进退失据,已落入了日本预设的战争陷阱。中日战争已如箭在弦上,而李鸿章却一心盼望外国调停,并不积极备战。9月17日,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在黄海迎击日本舰队。但是北洋舰队能投入战斗的只有10艘军舰,而且舰艇旧,速度慢。更主要的是作战准备不足:一是海军军费被慈禧挪用扩建颐和园为她祝寿,缺钱买弹药。二是官吏腐败和外商捣鬼,有的炮弹和大炮不对口径,有些弹药不能使用。尽管如此,北洋舰队的爱国将士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,为了国家的尊严,决心与侵略者同归于尽。经过激战,将士们壮烈牺牲在汹涌的黄海波涛中。

  “黄海之战”是甲午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。可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,令舰队躲藏在威海卫军港避战,拱手让出了制海权。这样,日军就控制了黄海,攻下大连、旅顺后,向威海卫袭击北洋舰队。舰队困守港内,毫无抵抗能力。结果,经营了十几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,丁汝昌、刘步蟾自杀殉国。中国海军失利,京师震惊,军心动荡。安维峻面对民族危亡,置个人安危与不顾,坚定不移地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。他利用御史谏官的合法身份,泣泪陈词,直言上谏,与乞和派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。

  早在战争尚未爆发之前,安维峻对日本的侵略阴谋就有所洞察。他在上疏《请明诏讨倭片》中指出,日本驻军朝鲜“亦藉以觇中国强弱耳”。“此国家肘腋之患也。”“以臣愚见,自强之策,莫如决战”。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,在朝鲜的牙山偷袭中国军舰,揭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。面对日寇的入侵,安维峻寝食难安,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战争的进程中。他在《谏垣存稿》自序中说:“军兴以来,除言兵外,他事不复及……当军情吃紧时,每缮褶辄痛哭不能已己。又尝连数昼夜不寐,亦不自觉苦。及朝议主和,既力争之。”11月,日军攻占旅顺、大连,奉天告急,朝野惶恐,乞和派求降之心更加迫切。说什么“非停战求降,就不能保陪都,护山陵”。李鸿章在他的长篇上疏中说:“日本乘接连获胜之机,要求割让领土,若不暂且应之,则不能打开僵局。现在割地求和,是今屈而求将来之伸”。面对乞和派的喧嚣,安维峻义愤填膺,连续上疏《请饬查战事虚实疏》、《论进兵机宜片》等。他在《请统筹全局疏》中指出:“臣惟平壤之败,非倭之强而我弱,乃将帅不用命之故。”“用人得当,则无不可办之事,无不可剿之寇。”并直接质问朝廷:“李鸿章督办军务,师久无功,辜恩负国,众怨沸腾,佥谓其尸居余气,势难振作。朝廷何惜此无用之人,令其久肩重任耶?”当李鸿章卖国求和活动加紧进行时,安维峻拍案而起,专上《力阻和议疏》,一针见血的指出:“今天下环海之国,以数十计。俄、德、英、法、美诸大国,皆有鲸吞虎视之志。特以连鸡之势,莫敢先动,故中国得以暂安,而其意固未尝须臾忘也。倭夷之在外洋,国小而俗贪,……况于挟强大之势,以因利乘便,其孰能御之?”“独不思卧塌之侧,酣睡着不止一倭夷。一倭得志,众倭效尤。今岁然,来岁又复然。罢兵议和而我之兵可罢,敌之兵不可罢也。”“今一败即和,是我救成于敌,非敌求和于我也。至此以后将赔兵费、割重地视为救急之良图,无复自强之一日矣!”《力阻议和疏》可谓字字铿锵,掷地有声,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他满腔的报国之情。但上呈之后,却石沉大海,无人问津。

  面对旅大失陷,辽宁不守,京师告急的败势,慈禧、李鸿章屈膝求和已势难中止。安维峻“闻之感愤填膺,痛不可忍……乃麾差役散去,随取案头片纸草奏,迨缮真,夜已二鼓矣,即呼正阳门入,趋上之。意以命拼一疏,倘可回天听命,虽死无恨。”。连夜给光绪皇帝呈上了《请诛李鸿章疏》。翰林院35人联名上奏,弹劾李鸿章战败误国 。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志锐等38人也共奏,要求罢斥李鸿章等人。但像安维峻直接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,公开斥责慈禧和大太监李莲英者,举天下并无二人。

  《请诛李鸿章疏》开宗明义提出将李鸿章“明正典刑,以尊主权而平众怒”。斥责李鸿章“平日挟外洋以自重。当倭贼犯顺,自恐寄顿倭国之私财付之东流,其不欲战,固系隐情”。“于是倒行逆施,接济倭贼米煤军火,日夜望倭贼之来,以实其言;而于我军前敌粮饷火器,则故意勒掯之。有言战者,动遭呵斥。闻败则喜,闻胜则怒”。揭露李鸿章“此举非议和也,直纳款耳。不但误国,而言卖国。中外臣民,无不切齿痛恨,欲食李鸿章之肉!”提出:“明正李鸿章跋扈之罪,布告天下。如是而将士有不奋兴,倭贼有不破灭,即请斩臣,以正妄言之罪。”所奏还直指慈禧太后和李莲英,疏曰:“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旨意,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。”并质问慈禧说:“皇太后既归政皇上矣,若犹遇事牵制,将何以上对祖宗,下对天下臣民?至李莲英是何人斯,敢干预政事乎?如果属实,律以祖宗法制,李莲英岂复可容!”对掌管军机大权的李鸿章,安维峻真是切齿痛恨,势不两立。自朝鲜战事后,40余疏中,几乎篇篇离不开弹劾李鸿章,充分体现了安维峻疾恶如仇,一身正气,为国为民不怕坐牢杀头的高尚品德。

  安维峻披肝沥胆,冒死直谏。《请诛李鸿章疏》一上,震惊中外。凡闻者,有的惊得直伸舌头;有的竖指佩服其勇气和胆略。时人王权在《谏垣存稿》序中言:“疏出,读者皆为缩颈”。光绪皇帝看奏折后大惊,唯恐太后借此大兴牢狱,于是曲意回护。当日就果断拟旨:“近因时事多艰,凡遇言官论奏,无不虚衷容纳,即或措词失当,亦不加以谴责。其有军国紧要,必仰承皇太后懿训遵行,此皆朕恪恭求治之诚心,天下臣民早应共谅。乃本日御史安维峻呈递封奏,托诸传闻,竟有‘皇太后遇事牵制,何以对祖宗天下’之语,肆口妄言,毫无忌惮!若不严加惩办,恐开离间之阶端。安维峻着即革职,发往军台效力赎罪,以示儆戒。钦此。”光绪皇帝又怕太后加责袒护罪,即刻召集大臣们商议,把此事奏请皇太后定案。慈禧闻奏后,勃然大怒,令将安维峻叫刑部严加惩处。幸有恭亲王奕在旁跪奏:“本朝开国三百年,从未杀谏臣,乞太后谅之。”又经诸大臣奏劝,太后怒意“始为稍解”,最后决定按皇上的意见办。这才免除了安维峻的杀身之祸。

  

 

  安维峻以爱国获罪,轰动京城。在他被谪发离京时,在京好友特地选择了杨继盛故宅松筠庵为他饯行。好友文仲恭为《柳桥送别图》题《满江红》词相赠,一友赠 “不学金人,斯为铁汉;暂流西域,终讨北洋”联语相送。作诗、作序者接踵而来。“访问者萃于门,饯送者塞于道,或赠以言,或资以赆,车马饮食,众皆为供应。”即素不相识的人,以求见一面为荣。一时气谊,洵足千古!参赞大臣志锐特手刻“陇上铁汉”印章相赠。京师大侠王子斌(别号大刀王五)亲为护送,并馈赠车马行之。甘肃赴京应考的李叔坚、侯乙青等举人,亲自护送安维峻到张家口。李叔坚在安维峻戍台前曾赠诗四首,其一首云:

  己拼一死答君亲 , 补牍重看泪转新。

  训政由来遵圣母 ,狂言何意有孤臣。

  风霜曲赐全生路,冰雪仍留百炼身。

  回首长安应不隔,蓬莱佳气霭钩陈。

  对李叔坚等友人的护送和赠诗,安维峻非常感慨地说:“既又送余出塞,冰天雪地,艰苦共尝,高义云天,千古罕有。”安维峻到达张家口,当地官员自都统以下礼敬有加,视如上宾,并聘主讲抡才书院。

  安维峻在五年的戍台生活中,他赤诚报国之心丝毫未减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李鸿章签订《中俄条约》后,正在军台效力的安维峻听到后痛恨万分,梦中发出“此疏纵死必上”的呼声。他忧国忧民,常以诗言志,抒发情怀。常以弹劾明朝宰相严嵩而被下狱杀害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为楷模,并步杨继盛临刑诗“浩气还太虚,丹心照千古。生平未报恩,留作忠魂补”之韵律和诗二首,诗云:

  一

  国贼讨未成 , 遗恨终长古。

  他生犹谏官 ,衮阙吾其补。

  二

  臣罪本当诛 , 旷典空前古。

  平生未报恩 , 付与儿曹补。

  《清史稿·安维峻传》载:“维峻以言获罪,直声振中外,人多荣之。”时人赞扬他:“可见公道在人心,晓峰于此不朽矣。”鲁迅先生在《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》一文中说: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拼命硬干的人,为民请命的人,舍身求法的人……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”。安维峻正是这种拼命硬干的人。他的每一疏奏折,都是血和泪的结晶,篇篇都充满着对贪官污吏和主和投降派的深恶痛绝,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忧国忧民之情。安维峻不阿权贵,铮铮铁骨的高尚品德,光彩照人,辉映史册。他大义凛然,反帝爱国的精神,名流千古,义薄云天。

  安维峻不仅是名垂千秋的爱国英雄,而且还是著述甚丰、诗文并举,擅长书法,热爱教育事业的一位学者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安维峻释归故里,先后在巩昌府南安书院、家乡私塾讲学。三十三年(1907年)礼部奏授职学馆顾问。三十四年(1908年)在兰州总纂《甘肃新通志》100卷,81册。同年赴京都礼部任内阁侍读 。后任京师大学堂(北京大学前身)总教习。宣统三年(1911年)九月辞职归里,在家从事农耕和著述。著有《谏垣存稿》4卷、《望云山房诗集》4卷、《望云山房文集》3卷、《四书讲义》4卷。他的书法“鹅头挑”楷书,书艺独特,誉满陇原,堪称书法之佳品。

  安维峻于民国14年(1925年)10月15日病逝于神明川故里,享年72岁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本站无关,如有侵权请指出,我们立刻删除,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
天水在线-让世界了解甘肃天水

天水在线-今日天水新闻门户

| 浙ICP备05082053号-1

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

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