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历史

安维峻与迎恩堡(组图) 遂取堡名为“迎恩堡”

历史 05-08

  安维峻与迎恩堡(组图)

  安维峻与迎恩堡

  王广林

  

 

  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历经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。时在陇西南安书院讲学的安维峻以变法停科为由,决定辞馆归里。翌年,53岁的安维峻回到家乡——秦安县神明川村,在关帝庙开办私塾,课读子侄。闲睱之余,他凝视着庙门前的一块匾额,不禁思绪泉涌。这是一块落款时间为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的匾额,当年石峰堡(在通渭县)事变,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战场。百余年来,战乱频仍。回想自己幼年,正值同治间兵荒马乱之际,不得不流离迁徙,半耕半读。走出关帝庙,抬头便是残破的古堡,他下决心要重修堡寨,保护乡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正如任承允在《安公晓峰墓志铭》中写道:“柏崖退老,闭门谢客。虽不复问世事,而如修堡砦、拒悍匪……里社中义有可为,唯力是视。”

  

 

  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安维峻组织村民扩建旧堡。旧堡位于白鹤山上,山脚即是村庄。相传某年一群白鹤在山麓栖息,故名白鹤山。旧堡始修年代已不可考,占地约5亩,当时全村人口迅速增加,旧堡面积已显得有些狭小;堡内没有水源,难以应对旷日持久的战争。于是安维峻一方面对旧堡进行加高增厚,一方面沿着山势向下扩增堡子,一直筑到山脚,将关帝庙也纳入其中,并在新堡门前打井一口,深14米,因临近关帝庙,取名“爷庙井”。 修筑期间,安维峻亲临监工。据说验收的标准是把清油倒入碡窝内,看是否渗入,可见其质量要求之高。重修后的堡子坚固完整,旧堡(俗称上堡)和新堡(俗称下堡)有机地连成一体,面积比旧堡增加了将近一倍。堡墙高6.6米,宽2米,墙头上可以自由行走。共建有三道门,即入下堡洞有一道,进入上堡又有一道,上堡退口处还有一道门。墙角筑有6个炮台(上堡5个,下堡1个),堡墙周围分布着均匀的炮眼。内外女儿墙分别高2米,外女儿墙上凿有瞭望孔和射击眼。内外女儿墙中间有通道,可供村民在道中巡逻,递送东西,换防行走。堡内建有供全村人居住的房子。堡的退口处名“板头儿”,隔悬崖(高10余丈)与后山相连。如若堡子攻破,可在此处架一木板,供人从堡墙退下时逃跑,退至山上,人尽板取,敌人难以通过。

  堡成之时,朝廷文书到,礼部奏安维峻充礼学馆顾问,学部奏充学会与议官。安维峻虽未去赴任,但他有感于“皇恩浩荡”,遂取堡名为“迎恩堡”

  

 

  民国元年(1912年),安维峻取道平凉赴陕西乾州(今乾县)参赞军务,与前陕甘总督升允相见,言及宣统已退位,即返回故里。他将领来的20支来复枪、6台七响炮与弹药若干,私留迎恩堡。后来省军政处移文“令缴还枪支子弹”,他致信刘晓岚,请代为说情“再假岁月”,以为守堡之用。不久,这些枪支子弹都派上了用场。民国3年6月4日,河南白朗起义军自伏羌县(今甘谷县)进入千户镇,于夜色阑珊之际行至神明川村。安维峻早有设防,已带领全体村民避至堡内,枕戈待旦。凌晨5时许,白朗军攻堡,安维峻亲自指挥督战,由于堡寨坚固,武器精良,白朗军被打得丢盔弃甲,一败涂地。民国17年(1928年),迎恩堡遭到了劫难,时安维峻已去世。当年12月22日,河州(今临夏)马仲英亦由伏羌入县境,攻破迎恩堡。

  1975年,迎恩堡女儿墙被拆毁。现在堡墙、堡洞、堡门大部分都保存完好。井水极盛,1989年可供全村近2000人吃水,后来安装了自来水,井水便不再使用。下堡内现有村民于2003年集资重建的关帝庙和戏楼,上堡内至今还居住着十几户村民。 2005年2月,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(作者系秦安县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)

  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本站无关,如有侵权请指出,我们立刻删除,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
天水在线-让世界了解甘肃天水

天水在线-今日天水新闻门户

| 浙ICP备05082053号-1

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

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